那么,新能源汽车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大众视野并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呢?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史
起步阶段: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就启动了“863计划”,将电动汽车列为重要演技项目之一,此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始了对电动汽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尽管当时的技术水平很低,但是正是这些早期的努力以及国家的前瞻性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步快速发展阶段:
2001年,十五计划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国家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之际,政府推出了“十城千辆”的造车计划,在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推广新能源汽车,并为购车者提供补贴。这一计划极大地激发了市场需求,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到了2012年,国家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包括提供购车补贴、减免购置税和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这个时段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激活电动汽车市场,越来越多的国产车企,如比亚迪、北汽新能源、蔚来汽车等企业投身于此,陆续推出了一些列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截至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5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2020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步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动力电池技术在不断突破,市场版图不断扩展,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突破35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比重攀升至20%左右,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500万辆,渗透率达30%。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以旧换新、税收优惠、购车补贴等政策有望延续,刺激车市需求保持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推进,财政部还提前下达了2025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覆盖全国多个省市区,对符合条件的城市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
二:新能源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绩斐然,但要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仍需在三大核心维度持续精进:电池技术上,突破续航、安全与成本的三重瓶颈;智能化技术上,补齐自主可控与场景适配的短板;配套设施技术上,破解布局不均与体验不佳的行业痛点。我将围绕这三大核心维度展开详细阐述,具体拆解各领域已取得的亮眼成就,同时明确当前仍需攻破的短板问题。
其一:电池技术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已形成“成熟技术筑基、前沿突破领跑”的格局:一方面,液态锂电池技术高度成熟,不仅让主流车型平均续航接近500公里,800公里续航车型更成为中高端市场标配,且成本降至0.5元/Wh,为产业规模化发展筑牢根基;
另一方面,前沿领域突破显著,欣旺达400Wh/kg全固态电池通过严苛安全测试,中科院团队研发的500Wh/kg样品实现针刺不起火,柔性电池更可承受2万次弯折且能量密度提升86%,展现出强劲技术潜力。不过,技术落地仍有亟待解决的短板:冬季续航衰减问题突出,磷酸铁锂电池车型冬季实测续航仅为官方数据的45%,北方用户的续航焦虑尚未缓解;同时,全固态电池成本高达5元/Wh,且锂金属箔等关键材料供应链尚未成熟,制约了其量产落地进程。
其二:智能化技术
在智能化技术领域,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实现从“移动终端”到“智能体”的关键跨越,核心成就尤为亮眼:自主化进程成果丰硕,L2级智能驾驶渗透率突破50%,比亚迪、华为等企业的自研智驾方案成功下探至10万元级车型,整车智能化部件国产化率更是超过95%,打破了高端技术的价格壁垒;场景适配能力也实现跃升,端到端大模型推动智驾系统从“识别物体”升级为“理解场景”,华为无图城市NCA可灵活应对复杂路况,“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更有效破解了恶劣天气下的感知难题。不过,技术落地仍存在亟待攻破的短板:核心部件自主可控性不足,IGBT等关键功率器件进口依赖度高达90%,智能驾驶芯片本土品牌份额仅为6.1%,难以掌握产业链主动权;系统可靠性也需进一步提升,当前车机系统问题率达31PP100,仅17.65%的用户表示能完全信任城区NOA功能,用户体验与技术潜力间仍有差距。
其三:配套设施技术
在配套设施技术领域,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实现规模与体验的双重升级,核心成就十分突出:网络规模稳居全球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9月,充电设施总量达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其中350千瓦液冷超充技术的落地,更实现10分钟补能200公里的高效体验;同时,商业模式创新也逐步起步,“光储充”一体化项目与V2G(车网互动)技术的试点推进,为“车-桩-网”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当前配套设施仍存在亟待优化的短板:一方面是布局与效率失衡,农村地区充电桩覆盖不足,公共充电桩中超充占比仅15%,老旧小区因电力容量等问题导致装桩难的现象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是服务体验滞后,跨品牌充电兼容性差,小微运营商的设备故障率超过20%,影响了用户补能的便捷性与可靠性。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正深度带动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全方位升级,其核心驱动力已从单一零部件升级延伸至 “硬件+算法+生态” 的全链条革新。在硬件端,激光雷达成本持续下降、高清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精度迭代,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成为主流配置;在算力与算法端,车规级芯片算力已提升至数百 TOPS,AI大模型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深度结合,正加速城市复杂场景下的功能开发。这种升级不仅推动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智能制造+数据驱动” 的转型,更催生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深度融合,形成车企、科技公司、出行平台协同发力的产业生态。
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及中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国家标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L0-L5共六个等级,核心差异体现在驾驶任务执行主体、设计运行范围及接管要求上,具体分级说明如下:
国际上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L0-L5共六个等级,以下是详细的分级说明:
L0:(无自动化)
系统仅提供安全相关的提示或短暂控制(如自动紧急制动、车道偏离预警),完全由人类驾驶员操作车辆,不具备持续驾驶辅助功能
L1:(部分辅助驾驶)
系统可提供持续的横向或纵向单方向控制(如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驾驶员的手或脚可短暂休息,但需全程掌控另一方向的操作及驾驶环境。
L2:(组合驾驶辅助)
系统能同时实现加速、制动和转向的组合控制,驾驶员可短暂脱手脱脚,但仍需作为驾驶主体专注环境监测,不可脱离控制。目前该级别已成为市场主流,渗透率已超 45%。
L3:(有条件自动驾驶)
在设计运行条件范围内(如高速公路),系统可完全执行驾驶任务,驾驶员可暂时脱离驾驶任务,但需保持接管能力以应对特殊情况。作为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的关键分界,其事故责任主体已明确为系统层面。
L4:(高度自动驾驶)
在特定场景(如封闭园区、港口、专线道路)内,系统可完全自动驾驶,必要时能自动进入最小风险状态,无需驾驶员干预,部分车型可设计为无人工驾驶装置的纯乘客模式。
L5:(完全自动驾驶)
三:车企——端到端
提到智能驾驶就不能不提到自动驾驶行业头部玩家纷纷发力追逐并提出的端到端量产规划,不同于目前主流的智能驾驶二段式架构,一段式的端对端旨在简化系统结构、提升算法效率;这种架构通过单一模型实现了从感知到决策的端到端处理,也就是通过大模型将感知、规划和控制三个模块集成起来,消除三者之间的界限,让它们成为一体。
特斯拉FSDV12版本于2024年3月在北美全量推送,作为首个实现端到端AI自动驾驶的商用系统,其规控模块神经网络化程度更彻底,感知-规控间可实现可导向量无损传递,被指领先国内约1.5年;国内车企紧随其后,小鹏汽车于2024年5月宣布成为国内首个端到端大模型量产上车品牌,7月进一步详解该技术,2025年其搭载最新纯视觉智驾方案的多款新车及改款车型陆续推出,VLA功能展现出类人化驾驶能力;理想汽车2024年7月开启端到端技术架构内测,10月正式发布,2025年1月推送的OTA7.0使其成为国内首家将端到端技术应用于高速NOA场景的车企,同年还推出多款搭载相关技术的纯电新车;蔚来2024年7月将基于端到端模型的AEB功能推送上车,2025年一季度交付的ET9搭载天枢SkyOS等系统,二季度升级的多款车型融合智能驾驶世界模型NWM,同时第三品牌萤火虫首款车型也开启预售。据行业预期,模块化端到端系统于2025年开始上车,小米等车企也计划在年内实现端到端技术大规模量产落地。
不过也有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一段式端到端虽然在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效率上表现出色,但是其“黑盒”特性使得系统输出难以理解和预测,缺乏透明度,这种情况给算法工程师在调试和优化系统决策逻辑时带来了较大困难”,端对端技术需要由海量且优质数据作为优化基础,对算力的需求非常之大,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该项技术的成本投入。
2025年往后,无论是传统汽车行业还说新能源汽车之间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AI技术也引入了汽车行业,这不仅让汽车变得更智能,还让数字世界通过汽车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科技,不少头部车企纷纷下海参与具身智能的发展中去,所以AI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将会是日后汽车市场竞争中的主力赛道。
四:新能源汽车与低空经济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低空经济,技术上低空经济的核心在于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与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有70%-80%的重合度,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可以直接惠及低空经济,特别是电池技术、电机效率和电控系统的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熟为低空经济提高了强大的产业链基础。例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的电池技术直接推动了eVTOL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另外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零部件供应商都在低空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影响,这种产业链的协调效应间接助力了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
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地都需要加快通用机场和无人机起降设备的建设,这些建设会被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而这种空间基础发展建设与自动驾驶系统的道路规划也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应用场景拓展,从产业布局到政策支持,低空经济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低空经济有望在2025年达到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